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晓彤 文/图)“孩子们,晚上好,欢迎你来到小镜子心语网络电台。”1月10日晚上7点半,“小镜子心语”微信公众号再次传出了熟悉的声音,广汉市实验小学的彭子淇拿着妈妈的手机听得格外认真,一边听还一边在小本子上写写画画。
这个由广汉市研培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张晓静“自娱自乐”创办的网络电台,从2015年11月12日“问世”至今,已录播了780余期,订阅者从500多人增长至近5万人,主播团队从她1人发展到由广汉市一线语文教育精英组成的8人团队,同时还有学生、家长和各界爱心人士等上千人担任过它的朗读者。作为四川首家公益性阅读平台,还在2017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
“孩子每天花15分钟的时间通过耳朵去‘阅读’既不枯燥,也无需占用太多时间,日积月累,它让孩子们用耳朵爱上了阅读。”省小语教学专家张国新如是评价,小镜子心语线上阅读项目是一座内涵丰富的空中课堂,老师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独辟蹊径地为家长和师生们提供了有益而丰富的精神食粮。
每天一个刻钟
一年阅读量能达80万字
“想过把主持人的瘾!”张晓静直言不讳地说创办小镜子心语源于个人爱好,她喜欢朗诵,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推送自己朗读的美文,不少家长建议张老师扩大推送面。自从申请了公众号,自己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似的,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就用手机录一段音频上传到公众号里,一人包揽了编辑撰稿、录播等多项工作。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太会科学地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彭子淇的妈妈告诉记者,小镜子心语每日都会推送一个15分钟左右的音频,内容涵盖故事推荐、学生佳作赏析、名言积累等,微信文字内容还涉及听力测试、趣味语文等,不仅让孩子在美好的阅读体验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还丰盈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按照教育部要求,小学课外阅读量6年应达到145万字,如果学生坚持每晚听一刻钟的节目,每年阅读量就能达到80万字左右。”张晓静介绍,截至目前,小镜子心语已和孩子们分享了700多期节目,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达到了上万分钟,阅读量达到了100余万字。她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既能帮助家长尤其是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解决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后顾之忧,又能拓展孩子课后进行群文阅读的途径。
坚持“亲子阅读”
孩子和父母一起做朗读者
“节目越来越受欢迎,才发现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2016年初,张晓静结束了单打独斗,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推广训练,广汉市教育局为小镜子心语成立了专门的录播室,还为其组建了一只由省、市级教学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等8人组成的专业团队,为全国的学生进行阅读推广。
其实,参与其中的不止这8个人。为了节目更接地气,张晓静还在全市范围内邀请学生和家长走进录播室,一起读美文佳作。
1月10日晚不到7点,广汉宏华外国语学校的王凤宵和爸爸王明科早早地来到录播室做准备,父女俩一遍遍地熟悉着稿子,王凤宵还为爸爸纠正发音不太准确的字词。
看着这一幕,张晓静偷偷地笑了。“其实孩子和家长不一定有老师读地标准,为什么坚持让他们参与?”她解释,这不仅是给孩子一个锻炼的平台,还激发了家长在亲子阅读中的参与意识,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影响屏幕之外的家长,让他们明白陪伴的重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参与小镜子心语节目录制、编辑、材料推荐的人已达8000余人次,其中既有教师、学生、家长,也有社会人士、爱心人士等。
坚持阅读推广
公益项目走下云端
“虽然每期只有15分钟,但前期的策划、资料搜集和后期制作却会耗费大量时间,坚持每日推送更是加大了工作量。”张晓静告诉记者,这些工作对团队来说都是8小时以外的“工作”,没有补贴,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动力?张晓静在微信后台翻出了一条小粉丝的留言,这位来自什邡实验中学的易瑞捷同学分享了自己在网络电台的陪伴下,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在小学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的故事。“教书育人,这是动力也是情怀。”张晓静说,如今小镜子心语的粉丝有近5万人,累计阅读点击量突破百万人次,“阅读者”也从不再局限于广汉的师生,还有全国各地的订阅者,不少省外学生甚至留言,表达自己希望参与录播的愿望。
“关注度越高,肩上的担子就越重。”说到新一年的愿望,张晓静期待融汇更多爱心,关心更多孩子。她介绍,去年他们已经与妇联、民政局、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和部门进行合作,开展了“万人共读一本书”等大型公益活动。2018年,小镜子心语将从“线上”真正走向“线下”,计划开展三大类全民阅读推广的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包括多个关爱留守儿童的阅读活动,“不管多辛苦,我们都会坚持下去的。”
信息来源:四川在线http://sichuan.scol.com.cn/ggxw/201801/56064917.html